在我们日常开发中,排序是非常常见的一种需求,提供一组数据元素,把这些数据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序。比如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是按照文章的发布时间进行排序,再比如在电商类APP中查询一些商品,按照商品的价格进行排序,更复杂的会根据用户的喜好进行排序。
在平常的项目中,简单的排序需求我们可以使用数据库提供的order by 语句进行排序,我们也可以使用JDK提供的工具方法(比如Arrays.sort())进行排序,这些排序方式都是别人封装好的,内部肯定使用了某种排序算法。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一些经典的排序算法,接下来的几篇文章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排序算法:冒泡排序、选择排序、插入排序、希尔排序、归并排序、快速排序、计数排序、基数排序、桶排序。其中快速排序甚至被誉为20世纪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十大算法之一。
本篇文章将介绍冒泡排序,冒泡排序应该是我们最早接触到的一种排序算法了,记得笔者应该是在C语言课上接触到的冒泡排序,那时候不是很理解,只是记住了代码实现。接下来我将一步一步演示冒泡排序的过程。
冒泡排序
冒泡排序(Bubble Sort)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,它通过依次比较相邻的两个元素,判断两个元素是否满足大小关系,如果不满足则交换两个元素,每一次冒泡会让至少一个元素移动到它应该在的位置,这样n次冒泡就完成了n个数据的排序工作。这个算法的排序过程与气泡从水中往上冒的情况很相似,故美其名曰:冒泡排序。
需求:
排序前:4, 6, 3, 5, 2, 1
排序后:1, 2, 3, 4, 5, 6
算法过程:
- 比较相邻的元素,如果前一个元素比后一个元素大,就交换这两个元素;
- 对每一对相邻元素做同样的操作,从开始第一对元素到结尾最后一对元素,最终最后位置的元素就是最大值。
- 除了已排序的,针对剩余所有的元素重复上述两个步骤;
- 重复前三步,直到排序完成。
每一次冒泡会让至少一个元素移动到它应该在的位置,右边是已排序位置,左边是未排序位置。
可以发现,每经过一次冒泡会让至少一个元素移动到它应该在的位置,比如第3次冒泡之后元素4、5、6已经进入已排序位置,它们没必要参与后续的冒泡了。
最后剩下一个元素1,没有继续冒泡的必要了,6个元素最多经过5次冒泡,就可以完成排序。
为了便于理解冒泡排序的过程,我从网上找了一幅动图给大家:
代码实现
1 | import java.util.Arrays; |
上述代码存在一个问题,就是当元素已经有序的时候,程序还是会继续冒泡无法提前结束,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交换的标识位来判断是否需要提前结束,代码如下
1 | public void sort(int[] arr) { |
总结
1、冒泡排序的时间复杂度是多少?
最好情况下,要排序的数据已经是有序的了,我们只需要进行1次冒泡操作,所以最好情况的时间复杂度是O(n),而最坏的情况是,要排序的数据刚好是相反的,我们需要进行n-1次冒泡操作,所以最坏情况的时间复杂度为O(n^2)。
2、冒泡排序的空间复杂度是多少?
冒泡排序过程只涉及相邻数据的交换操作,只需要常量级的临时空间,所以它的空间复杂度为O(1)。
3、冒泡排序是稳定的排序算法吗?
冒泡排序过程,只有交换才可以改变两个元素的前后顺序,为了保证冒泡排序算法的稳定性,当相邻的两个元素大小相等的时候,我们不去做交换,相等的两个元素排序前后顺序保持不变,所以冒泡排序是稳定的排序算法。